当前位置: 227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讲话稿 >

在全市“三抓三促”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大会上讲话2015年2月25日(精选文档)

| 来源:网友投稿

一、充分肯定工业经济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一是工业经济总量持续攀升。二是主导产业呈现集聚态势。三是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四是发展动力得到显著增强。二、客观分析当前工业发展现状1.产业集聚水平偏弱。2.企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全市“三抓三促”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大会上讲话2015年2月25日(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在全市“三抓三促”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大会上讲话2015年2月25日(精选文档)

一、充分肯定工业经济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

一是工业经济总量持续攀升

二是主导产业呈现集聚态势

三是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四是发展动力得到显著增强

二、客观分析当前工业发展现状

1. 产业集聚水平偏弱

2. 企业质效普遍不高

3. 发展方式较为粗放

4. 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5. 部分企业严重依赖政府扶持

三、牢牢把握工业发展阶段性特征和形势

(一)正确认识宿迁工业化所处发展阶段

(二)充分认清新常态下工业经济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牢牢把握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重大机遇

四、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主导产业加速集聚

——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政企双方更新理念和方式,积极适应国家大政方针的调整变化,……

(一)对于政府而言,……

一是创新招商引资新路径

二是探索扶持工业新政策

三是构建降本增效新模式

四是营造企业发展新环境

(二)对于企业而言,……

一是主动调适新常态

二是依靠市场力量成长壮大

三是苦练内功才能基业长青



在全市“三抓三促”暨工业经济

转型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2015年2月25日)


同志们:

2007年起,市委、市政府每年春节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都召开大会,专题研究部署工业经济工作,充分体现了工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待会,魏书记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工业经济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

去年以来,在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制约因素日渐增多的情况下,我们始终把发展工业制造业作为核心任务,深入实施“以工兴市、产业强市”战略,坚持以市场导向调控经济运行,精准把脉、精准施策,工业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总量攀升、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工业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40%、达40.4%,占二产比重提高到83.6%,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等主要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总量指标实现“七大突破”:工业投资突破1000亿元、达1023.1亿元,增长23.1%,相当于1996年至2009年14年的累计投入;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达3432亿元,增长15.9%,是2011年和2012年两年总和;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自2012年突破2000亿元后,去年又突破3000亿大关、达3330.6亿元,增长13.2%;规上工业增加值三年翻了一番多,突破800亿元、达892.4亿元,增长14.5%;规上工业利润四年翻了近两番,突破300亿元、达328.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突破2400户、达2482户,稳居苏北第三;工业用电量四年翻了一番,突破100亿千瓦时、达103.9亿千瓦时。

二是主导产业呈现集聚态势。出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意见,构建了市域“4+4”和县域“2+1”产业体系。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电装备、家居制造四大特色产业稳步提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94.5亿元、增长12.8%。智能家电、绿色建材、功能材料、智能电网四大新兴产业快速集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7亿元、增长23.1%,其中智能家电、绿色建材双双获批为省级先进制造业基地。智能家电产业上,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集聚了格力电器、东贝压缩机、双鹿上菱电器等总投资超百亿元的13个大项目,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初步确立了全国白色家电产业第五极的地位。绿色建材产业上,抓住国家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政策机遇,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绿色建材产业合作论坛和宿迁(德国)投资环境说明会,与世界500强企业巴斯夫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德国BGW、康程新材料等总投资超过140亿元的20余个大项目相继落户宿迁,抢占了绿色建材产业发展的先机。

三是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在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的同时,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提高到23.3%、19.9%,机电装备产业四年实现产值从百亿级到500亿级的跨越,我市以传统轻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正在改变;工业增加值与工业用电量增幅背离幅度达5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五年来首次下降,产业持续向调高调新调优方向发展。产品结构加速调整,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155个,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16个,全市新产品产值突破200亿元,增幅接近工业总产值两倍;第一部手机,第一台冰箱、制冷压缩机成功下线,改变了我市长期以食品、板材等为主的传统产品结构。企业上市步伐加快,新增场外市场挂牌企业25户,其中“新三板”挂牌4户,位居苏北第一。科技创新成效显著,累计向980家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8571万元,兑现资金2145万元,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2.74亿元;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29个,获批资金较上年增长了近3倍;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省级科技园3个,在苏北地区率先实现省创新型试点全覆盖。

四是发展动力得到显著增强。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康师傅饮品、杉杉服饰、海天酱油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84个,其中5亿元以上大项目创历史新高。外资外贸逆势飘红,实际到账外资达6.9亿美元、增长34%,总量相当于1996年至2010年的总和,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其中新批及净增资3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25个、是2013年的2.5倍;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四年增长了3倍,分别达37.5亿美元和29.4亿美元。园区发展进位争先,市及三县两区开发区省内排名全面进位,5个共建园区进入全省共建园区前10名,苏宿园区连续五年排名第一。市场活力明显增强,商事登记制度、行政审批制度、资质资格去行政化等改革扎实推进,比全国提前近一年开展先照后证、“四证(照)一体”改革,企业注册登记基本不需前置审批,全年新增公司制企业9801户、较2013年增长78.8%,增幅位居全省前列;签订全国首例水气热交易合同,为签约企业节约资金1000多万元,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客观分析当前工业发展现状

当前宏观形势发生了深层次的嬗变,国内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对照新常态的要求,审视宿迁工业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形势变化,制约了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 产业集聚水平偏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业成熟度较低。产业成熟度通常用产业结构偏离数来表示,即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比例关系,偏离数为正,则产业成熟度高,反之则低(计算公式为:产业产值占GDP 比重/产业从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比重-1)。评价一个产业成熟度的国际标准基准线为1.5,而我市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电装备、家居制造四大特色产业成熟度分别约为1.6、1.4、1.2和0.7。从产业价值链看,主要以贴牌、加工、组装等为主,大部分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缺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端环节。二是主导产业规模不大。去年我市第一大产业食品饮料主营业务收入仅为571.2亿元,是全省唯一尚未形成千亿级产业的地级市。三是产业配套能力不足。上下游企业配套关系较为松散,以家居制造产业为例,从市内产业链上游企业采购产品价值超5000万元的企业9户,其中超1亿元的只有2户;向市内产业链下游企业提供产品价值超5000万元的企业8户,超1亿元的只有3户,总采购金额仅11亿元,在全市工业采购总值中占比微乎其微。四是产业核心环节缺失。过去我们一直强调招大引强,但在产业关键环节配套上重视不够,没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如纺织服装产业,大量企业集中在纺纱、织造、制衣等环节,而产业链中利润最高的染整环节缺乏,很多纺织企业的产品只能走本地生产—外地印染—返回加工的“怪圈”。全市产业比较优势尚不明显,多数产业存在弱链甚至断链环节,缺乏关键企业的辐射、引领和带动,产业链内企业相互配套能力较弱,跨产业的相互关联、相互交融还处于浅层次,制约了产业集聚壮大。

2. 企业质效普遍不高。从企业规模看,虽然规上工业企业总数分别是连云港和淮安的1.62倍、1.11倍,但户均资产不足1亿元,仅为连云港和淮安的55.6%、90.8%,不到全省的一半。根据二八定律,20%的企业应该产生80%的收入。以苏州和连云港为例,规上工业中前20%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了全市的82.7%和77.7%,均在80%左右,而我市这一比例仅为60.3%。从生产效益看,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有龙头与无龙头的产业不一样。在我市食品饮料产业中,去年酒、饮料生产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高达34.8%,领先全国平均水平(9.9%)24.9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15.1%)高19.7个百分点,位居全省首位;而食品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5.3%,低于全国(8.4%)3.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7%)2.4个百分点,为全省最低。究其原因,酿酒产业因洋河的龙头带动,提升了整个产业的利润水平。有技术与无技术的产业不一样。一般看来,机械制造属于重工业范畴,利润率较高;而电子制造多是组装代工,利润率较低,但实际上却恰恰相反。去年,我市电子制造业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高达18.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6%)13.7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4.4%)高13.9个百分点;而机械制造业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4.1%,低于全国(5.9%)1.8个百分点,利润率在全省最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市电子制造企业掌握了最新核心技术,行业竞争优势明显(如可成科技是目前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镁合金压铸领导厂商,其自主研发的CNC加工技术全球领先,产品品质及量产规模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准,虽然是代工企业,但利润率高达30%以上)。全市工业企业规模偏小、产出效益不高的现状,不仅影响了我市工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也难以适应新常态、新形势的要求,亟待实现突破。

3. 发展方式较为粗放。突出表现在“三低”上:一是工业生产效率低。从投入产出效益看,工业投资效果一般用工业增加值的增量比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表示,2013年我市工业投资效果系数为 0.108,也就是1元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形成1毛零8厘的产出,而同期苏州为0.133,比我市高了23.1%。2014年我市工业投资效果系数跌到了0.078,投入产出率在下降。从劳动生产效率看,去年我市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330.6亿元,从业人员39.3万人,人均主营业务收入84.8万元,还不及苏南等发达地区的一半。从设备产出效率看,在全省365个首台套设备项目中,我市仅7项、占比不到2%,单位产出与国际最新设备产出存在较大差距。以我市占纺织产业60%产值的棉纺为例,我市企业90%以上使用青岛186的梳棉机,每小时产纱50公斤左右,而苏南、浙江等地大规模运用的瑞士立达梳棉机,每小时产纱120-150公斤,产量相差了两倍多。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低。2013年我市绿色发展综合指数(62.5)比全省(72.7)低10个点以上,排名全省倒数第二。反映在水耗上,去年全市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接近25.6吨,而全省仅为18吨左右。反映在能耗上,去年我市万元GDP能耗预计达0.571吨标准煤,高于全省(0.51吨标准煤)11.96个百分点。反映在电耗上,去年我市度电产值为33元/千瓦时,仅为苏北平均水平(42.9元/千瓦时)的77%。反映在地耗上,去年全市开发区亩均投资强度180万元/亩,与省政府要求的苏北开发区240万元/亩的标准还有不小差距。三是科技创新水平低。在研发投入上,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企业研发投入达到主营业务收入的5%才能形成竞争力,而我市2013年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63%,相差了8倍。在创新资源上,科技活动人员数和研发人员数分别仅占全省的1.7%和2%,省级重大研发机构、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院士工作站分别仅占全省的0.26%、1.75%和0.9%,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仍是空白。在创新成果上,去年全市企业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仅占全省的2.5%和2.7%,其中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仅为0.74件,与全省平均水平(10.24件)还有较大差距。总的来说,我市多数企业还停留在加工生产的初级阶段,企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依靠资源消耗和投资拉动的发展模式尚未根本转变,调结构、促转型依然任重道远。

4. 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在信贷融资方面,表现为“一高一低”:“一高”即间接融资成本高。从贷款利息看,我市企业在金融机构的贷款加权平均年利率为7.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6%)0.5个百分点、苏北五市(7%)0.1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全省第二高(仅低于徐州0.3个百分点)。从间接费用看,除贷款利息外,还需缴纳承兑汇票贴现费用、借贷搭售费用、保证金、抵押评估费用、保险费、抵押登记费、土地登记费等等,其融资成本往往达10%—15%(以市区某企业为例,该公司向银行申请一年期贷款500万元,由开发区担保公司提供担保,通过公司土地、机械进行反抵押,其中承兑汇票200万元,担保机构收取50万元保证金,贷款到账后可支配使用389.68万元,融资总成本高达12.06%)。“一低”即直接融资占比低。从国际上看,西方发达国家乃至新兴发展中国家都注重提高直接融资占比,美国直接融资存量占比高达86%;银行主导型国家如日本、德国分别达到69.2%和74.4%;新兴市场国家如印度和巴西也分别达到70%和69%。从国内看,以重庆为例,5500亿元融资中有1500多亿元是直接融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占比超过四分之一。而从我市情况看,截至2014年末,我市直接融资余额269.06亿元,仅占全市社会融资总规模的11.35%,其中民营企业直接融资10.17亿元,仅为直接融资余额的3.78%。在用工成本方面,总的趋势是不断上扬。目前,企业生产成本中人力成本占了相当一部分,如纺织服装行业整体大约占三成左右,其他行业也是“涨”声一片。从全国看,因人力成本快速上涨,中低端制造业转战东南亚,高端制造业加速回流美国、台湾等本土。从宿迁看,近年来也是以年均10%的速度快速上涨,与苏南地区差距不断缩小。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分析,最低工资每提高10%,会导致就业率下降1%左右。高企的用工成本,严重挤压了企业本已微薄的利润空间,既会影响到就业的稳定性,也会导致新项目投资意愿下降,更有可能加剧在手项目的外流。当前经济进入“高成本时代”,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赢利空间压缩,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和新项目落地带来了严峻挑战。

5. 部分企业严重依赖政府扶持。这里,以近三年的数据给大家算一算“五笔账”:一是税收奖励账,市及三县两区6个开发区工业企业税收奖补金额达10亿元,占入库地方税收总额比重达26%。二是专项资金账,市区累计为工业企业兑现市级以上专项资金6.84亿元,为全市工业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有力扶持。三是土地返还账,6个开发区工业企业土地挂牌出让金约21亿元,通过各种途径返还企业的土地出让金近10亿元,占比达45%。四是规费优惠账,所有工业园区的建设规费给予全额减免,建设投产后只收取残疾人就业基金等少量几项费用。五是融资补贴账,市财政每年都专门设立1亿元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基金、1亿元中小企业应急互助基金、1亿元再担保基金、300万元中小微企业保证保险基金、1000万元金融业发展基金和场外融资鼓励政策等,为企业融资提供帮助。仅去年我们就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应急互助借款1061次、40.02亿元,帮助21家企业处置化解贷款风险12.45亿元。市委、市政府对企业扶持是全方位的,已经是倾尽所能,但不计成本的扶持只能刺激一时,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并没有解决,工业经济和企业发展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破茧成蝶”。事实证明,完全靠政府政策扶持,而不靠市场规则锤炼成长起来的企业,大多是泥足巨人,没有长久的生命力、竞争力,只有经历过市场的洗礼,企业发展才能获得坚实的根基(这样的企业宿迁也有很多,比如双星新材,很少主动向市委、市政府伸手要政策、要资金,而是专注于产品的研发、专注于市场的开拓、专注于管理的提升,做到了行业第一。在去年经济整体不景气的背景下,公司利润仍然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三、牢牢把握工业发展阶段性特征和形势

上述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虽然有的是“成长中的烦恼”,发展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但我们不能视若无睹、放任由之,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宿迁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形势任务,牢牢把握历史使命和正确的发展方向,充分抓住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站在改革发展大局的角度寻找破解问题的长远利好之策。

(一)正确认识宿迁工业化所处发展阶段。按照国际标准衡量,当一个地区工业化率达到40%时,就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处于增量发展阶段;达到60%左右峰值时,就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处于结构调整和加速转型阶段。去年我市工业化率达到40.4%,表明宿迁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初始阶段,工业化发展规律说明,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增量拓展,尽快做大规模,做强实力。然而,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客观背景,又要求我们必须把转型升级作为重要任务。阶段性任务、时代性任务的叠加,决定了我们必须将做大增量与做优质量有机统一起来,从更广阔的层面理解转型升级,不能把转型升级简单理解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方向,更不能把增量发展与转型发展对立起来。其实,做大总量就是一种升级,升级本身也是一种转型,通过增量的有效集聚,促进存量调整、优化存量结构,为工业转型发展争取更多的现实空间。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必须始终把做大总量与转型发展作为核心任务,突出集聚和升级,全力以赴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充分认清新常态下工业经济面临的严峻挑战。新常态下,我市工业经济既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也面临着国家新政策新规定的刚性约束。特别是新《预算法》、《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实施,新常态带来的变化越发明晰,已逐渐渗透到工业经济的方方面面,突出表现为“三个不能再用”:靠优惠政策的扶持手段不能再用。过去,政府习惯于通过税收、资源、地价等政策优惠来推动招商引资、促进企业发展。但现在上级政策明确要求,全面清理各类税收等优惠政策,这相当于给政策制定划上了一道不可逾越的法律红线,意味着“规费减免”、“地价优惠”等扶持手段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靠政府主导的增长方式不能再用。过去,政府习惯于通过微观干预、强力刺激等方式来管控经济,代替市场“无形之手”掌控微观经济命脉。但在当前形势下,中央明确要求政府不得干预微观经济事务,意味着靠行政命令等方式管理经济,用超越法律法规手段和政策来抓企业、上项目推动发展等方法路径必须加以改变。靠政府举债的发展模式不能再用。过去,我们习惯于通过举债等方式推动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但新修订出台的《预算法》等文件,不仅明确限制了政府举债规模、举债程序和资金使用范围,剥离了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职能,更强化了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对各种担保都作了极为严格的规定,意味着政府所有资金必须严格按照预算安排支出,以及不能过度举债上项目、为企业提供担保,等等。

(三)牢牢把握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重大机遇。在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我市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期和窗口期。从政策层面看,国家和省发展工业经济的导向十分鲜明,去年以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鼓励扶持政策,特别是前段时间通过降准新释放约6000亿流动性,进一步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从自身基础看,即便在宏观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我市工业经济仍然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工业增加值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特别是去年以来,通过市域“4+4”和县区“2+1”产业培育,以“三电一绿”为代表的新增长点渐次发力,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从发展环境看,近两年来,我们围绕“减权、去利、市场化”导向,率先实施了商事登记制度、行政审批制度、资源要素价格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通过大力度简政放权,积极营造与国际接轨的政务环境、商务环境和市场环境,有效激发了市场和社会主体活力,改革的红利已逐步显现。

面对上述挑战和机遇,审视自身所处发展阶段,如何才能突破当前工业发展中的制约瓶颈,从根本上再造宿迁长远发展新优势?市委提出的心向大海、接轨上海、融入沿海、联江通海“四海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如果我们就宿迁论宿迁,配置资源仅限于市内,资源要素终究是有限的,市场空间终究也是有限的,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市场经济下,我们要抓住对外开放的重大机遇,用国际化的视野配置资源,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资源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说到底“四海意识”就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各位企业家解放思想、开拓视野、打开胸怀,跳出宿迁看宿迁,跳出宿迁发展宿迁,把眼光放在“四海”,把手脚拓到“四海”,把能力扩到“四海”,真正让自己的理念和行动与国际规则、国际惯例接轨,推动宿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四、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15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三抓三促”的要求,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坚持市场化导向,以产业集聚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载体平台为支撑,以优化环境为保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推动存量的转型升级和增量的集聚突破,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促进工业经济在新常态下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加健康发展。主要目标是: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左右,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5%左右,万元GDP能耗下降3%、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4 %。

——主导产业加速集聚。围绕“抓集聚就是抓发展、抓集聚就是抓机遇、抓集聚就是抓特色”的要求,加快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度高、区域竞争力强、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年内四大特色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20亿元,增长11.3%;四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0亿元,增长23%。食品饮料产业围绕酒类、饮料、休闲食品三大优势行业,加大对保健酒、啤酒的开发力度,鼓励发展低热量饮料、健康营养饮料,逐步建立从原料生产到终端消费各环节在内的全产业链。纺织服装产业围绕原料、面料和终端产品三个环节,建设印染服务中心,不断提升产业链协作水平,提高项目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重点发展原料、棉纺织、丝绸、毛纺织、服装等行业。机电装备产业围绕打造全省全国知名的机电装备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专用机械设备、汽车零配件、高效储能电池、电子元器件等,引导机电装备制造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家居制造产业围绕打造淮海经济区林木加工产业基地,进一步转变木材加工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木制家具、地板、木门、整体衣柜、整体橱柜等现代家居产品。智能家电产业围绕家电总装和心脏部件两大重点,加大对厨电、净水机、空气能热水器等产业链项目的引进,加强与模具、冷凝器、注塑等配套链项目的对接,以产业链的“磁场效应”吸引智能家电上下游企业集聚。绿色建材产业依托绿色建材产业集聚区,坚持以市场换投资,强化绿色建材产品市场推广应用,重点围绕节能环保型房屋建筑材料、新型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建筑组件、建筑工业化等,招引和培育一批生产型关键企业,打造全国绿色建材产业基地。功能材料产业围绕打造产业链较为完整、国内知名的功能材料基地,充分发挥双星新材、秀强玻璃等重点企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重点发展功能性膜材料、玻璃纤维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行业。智能电网产业围绕打造国家级高压输变电基地,瞄准输电、变电、配电等三个重点环节,大力发展互感器、组合电器、电力电子器件及装备、智能在线监测等产业,重点突破高压组合电器技术,抢占行业制高点。

——企业实力不断增强。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股改上市、规模发展等举措,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引导企业兼并重组。鼓励企业加大外引内联力度,积极开展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兼并重组及投资合作,支持各类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及社会资金等参与企业兼并重组。鼓励企业技术改造,重点提高企业工艺技术含量、总体装备水平和智慧化水平,年内组织300户以上企业实施设备投资超1000万元的技改项目。推动信息服务企业与工业企业全面对接,年内新增省级两化融合企业20户、市级30户及重点两化融合项目100个。推动企业股改上市。力争年内新增股份制改造企业20户,实现股改上市企业6户。加快企业规模发展,实施中小企业创建培育工程,提升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全力打造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年内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户以上。做精做强重点企业,全年新增销售亿元以上企业50户,开票销售前500名企业开票销售增长22%。

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政企双方更新理念和方式,积极适应国家大政方针的调整变化,突出问题导向,从最薄弱环节入手,以市场化手段激活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推进管理、科技、产品模式创新,合力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对于政府而言,要进一步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尊重市场规律,赋予市场自由,限制政府权力,减少微观干预,学会用市场化的理念推动工业经济发展

一是创新招商引资新路径。在推动宿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招商引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在增量拓展上,立足主导产业发展定位,编制重点产业招商目录,锁定产业体系中的关键环节,着力引进一批终端产品、关键零部件、整机整车等项目;在存量调整上,通过引进战略合作方进行股权嫁接,助力现有企业做精做强、提档升级。具体而言,就是要围绕“三位一体”招商新机制,做好“四换”文章。以市场换投资。探索为企业量身定做市场拓展方案,并在政策许可的框架内,对企业在本地及周边销售的产品给予采购方专项配套补助,吸引企业加快向宿迁集聚。去年,我们通过这一模式,建设绿色建材“市场包”,成功与德国巴斯夫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下一步将在智能家电、智能电网、机电装备等领域推广运用,研究制定相应的“市场包”政策。以设备换投资。鼓励企业引进德国等国的先进机械设备,根据设备投入额给予国外企业相应股份,让其获得长期稳定收益。以股权换投资。对于有技术、有前景但市场资本不愿介入的成长性项目,可由国资平台或由国资平台与风投公司合作成立特别目的公司,为项目建设投入一定股份,再由企业在规定年限内完成回购,通过政府“扶上马、送一程”帮助项目尽快成长。以存量换增量。目前我市一些企业面临着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技术创新等一系列瓶颈,仅仅依靠自身很难实现突破。对此,各地、各相关部门要鼓励和支持本地企业通过股权改造,引进高水平的战略合作者进行注资,或共同入股成立新公司、开发新项目,在扩大生产的同时,也为宿迁引入高水平的战略投资者。从今年起,市里不再考核市直机关招商引资任务,但这绝不是弱化招商,也绝不意味着部门与招商无关,而是为了提高招商的专业化、精准化水平。对此,各地、各部门要时刻强化招商意识,主要负责同志关注招商、服务招商的力度不能减,机关单位研究招商、深耕招商的劲头不能松,全社会心系招商、支持招商的氛围不能淡,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重点工作牢牢抓在手上,立足高定位、传导高压力,最大程度地把市外资本吸引过来,最大程度地把民间资本激活起来,努力形成项目投入爆发式增长的新周期。

二是探索扶持工业新政策。清理、规范涉企优惠政策,不意味政府对企业不管不问。各地、各部门要转变思想、更新理念,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更加注重市场导向、法治思维、国际通则,坚决杜绝扶持政策与行政审批或行政扩权挂钩,发挥好政策扶持“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补企业变为补产业。按照发布标准、“达标”即补的原则,通过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对重点发展的产业进行补助,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进行补助,对价值链增值环节进行补助,促进产业链更长更顺更强,鼓励企业向设计、研发、品牌等“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发展。从补规模变为补科技。加大对企业的科技研发扶持力度,以研发投入、研发中心建设、首台套设备购买等为重点,通过科技创新券的方式,对企业予以补助,促进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力争全年兑现创新券2500万元,带动科技投入不低于1.5亿元。从补产品变为补配套。通过直接借款、委托贷款或股权投资等方式,加大对印染、金属表面处理、模具制造等重点产业链条中关键环节项目的补贴力度,不断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年内确保化工园区内印染中心和金属表面处理中心投入使用。从补生产变为补消费。探索针对个人消费或企业类中间消费,制定相关标准促进产销深度对接,实现以消费促生产。市发改委、经信委要围绕“四个转变”要求,研究制定具体意见,确保一季度出台实施。

三是构建降本增效新模式。重点要构建五个模式:构建“间接+直接”的融资模式。围绕工业贷款占比30%的目标,扎实做好银企洽谈会、小微企业融资“直通车”、金融服务“大篷车”等活动,积极探索“桥隧模式”、“路衢模式”、“担保换期权”等融资新方式和“有限责任”企业互联互保新机制,创新引入保险机制等担保产品,最大程度降低企业间接融资成本。围绕直接融资比例超40%的目标,积极引进证券、保险、信托、投资、期货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鼓励企业通过上市融资、企业债券融资、配售企业股份等形式,获取更多低成本融资,年内争取引进非银行金融机构3家,“新三板”及区域场外市场股改挂牌企业5家。构建“订单+社会”的招工模式。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与企业的权与责,创新订单招工模式,促成用人单位与第四方机构签订招工订单,破解企业结构性用工荒;探索由市人力资源产业园组织实施服务企业用工招聘活动,吸引外地和宿迁籍高素质技工人才回流集聚,破解企业用工难题。构建“市内+市外”的销售模式。组织企业参加江苏产品万里行、“中博会”、“APEC”技展会等活动,支持全国性行业协会和知名龙头企业到宿迁举办各种展销会;全力扩大地产品产销对接范围、规模和层次,启动首届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产品供需对接会,确保全年开展地产品销售对接活动50次以上。构建“外脑+内脑”的创新模式。鼓励企业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重点办好第十二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暨第三届江苏宿迁生态科技博览会与产学研合作洽谈会,加快推动人才、科技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年内引进国家“千人计划”10人以上。支持企业加强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建设,年内实现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企研发机构全覆盖,建成省级重点企业研发机构15家。构建“实体+虚拟”的发展模式。按照“一区多点”总体框架,加快推进电子商务集聚、区域快递配送、现代服务业发展、定制经济创新示范“四大中心”建设,早日将宿迁电子商务产业园创成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定制经济,引导家电、白酒、服装企业把宿迁作为定制产品生产基地,以定制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认真谋划筹备好一次互联网经济大型活动,充分运用当今最时尚的元素、最高效的传播手段来做强宿迁网络经济的影响力;坚持以金种子网络创业大赛为抓手,通过比赛的策划包装,吸引国内外知名网络企业关注宿迁、集聚宿迁;加快建立“政府+知名平台+运营商”的三方合作机制,通过在知名电商平台设立子平台,以政府补贴运营经费的方式,为符合本地主导产业定位的企业搭建免费销售平台,助力主导产业发展。

四是营造企业发展新环境。过去我们一些干部认为,优惠政策是吸引企业的“杀手锏”,其实有实力的企业,往往看重的并不是优惠政策,而是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指企业在开设、经营、贸易活动、纳税、关闭及执行合约等方面遵循的政策法规所需的时间和成本等条件。在当前政策优势衰减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在营商环境上下功夫,让外来投资项目在审批、收费、评审等过程中体现出公开、公平、公正、高效,吸引客商到宿迁投资、创业和发展。优化法治环境。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对于企业而言,最好的发展环境就是优良的法治环境。我们要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严肃查处各类恶意竞争、行业垄断等违法行为,加大对制假售假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合规经营,努力让更多企业在公平竞争中成长壮大。优化配套环境。开发区是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其发展速度与效益直接决定全市经济运行的态势,必须进一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速开发区项目的集聚、功能的完善和服务的提升。近年来,虽然我们在基础设施配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与发达地区的开发区、产业承载的要求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需求相比,都还有一定差距。对照新常态和相关政策,开发区配套是政府可以做、也是应该做的。对此,各开发区要严格按照“五有三转”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加速推进产业研究院、展示销售中心、检测中心、仓储中心、体验中心等一院四中心建设,以配套能力的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让更多企业从中受益,全力打造永不转移的产业园。要加快制定开发区规划、建设、用地导则,从产业布局到企业规划、从容积率到绿化率,都要进一步明确具体的实施细则,促进节约集约用地、集聚规模发展,努力实现空间利用的最大化。综保区要继续按照“边申报、边建设、边招商”的思路,促进海关总署尽快启动综合保税区联审程序,力争早日取得实质性突破。坚持把公共平台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手段创新的重要载体,加快推进集研发、设计、检测、信息、培训等功能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在线提供实时互动服务的虚拟平台,以及供企业查询各类信息的“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切实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积极构建物流体系,合理布局区域性总部和转运分拨中心,科学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全力引进一批仓储、物流、快递企业,完善城市“最后一公里”终端配送网络,努力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优化市场环境。新的经济增长点,往往不是“管”出来的,而是靠市场竞争“放”出来的。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一方面要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和各类检查评比,探索推进“一企一码”改革,切实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实现市场主体和监管部门“双减负”目标;加快打造“易审批”集中审批服务平台和“易评审”集约评审服务平台,提升审批效能化和便利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深化要素资源供给改革,探索开展土地“双提升”试点,以建设工业大厦满足用地增量,以弹性出让土地机制引导合理用地,以完善地票交易制度优化用地配置,以整治低效用地盘活存量土地,引导土地资源要素向综合效益最大化的企业流动;深化水气热要素价格改革,确保年内初步建立全市水气热要素价格市场决定的机制。优化服务环境。转变政府服务职能,看住其“向企业乱伸之手”,但政府“服务之手”不能同时收回。支持微观经济发展,政府不能做“甩手掌柜”。下一步,重点要以开展“三服务三促进”为总抓手,深入实施“两访两帮”、“百名干部帮百企”等活动,建立“五个一”会商机制,及时帮助解决企业发展、项目推进和园区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提高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再造“政府服务”新优势。特别是对于中央省市出台的各类扶持政策,各地、各部门务必要高度重视,加大政策宣传、跟踪和问效力度,确保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我们将邀请第三方机构开展实效评估,重点看政策受惠面、企业知晓率和企业家的满意度,并及时通报评估结果,真正把“政策利好”变成“真金白银”,让企业实实在在感受到帮助和支持。

(二)对于企业而言,要进一步转变经营发展方式,把握转型节奏,遵从市场规律,顺应市场需求,用好市场资源,学会以市场化的手段促进自身发展

一是主动调适新常态。新常态是今后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任何人都无法置身其外。新常态带来的变化,是发展内涵和条件的变化,是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有的可能进一步加强,有的可能发生质的改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调适和引领。希望广大企业家积极适应新常态,摈弃过度依赖政策扶持的生存方式、简单依靠规模扩张的发展路径、一味依赖政府包办的经营模式,切实放下“等、靠、要”的传统思维,多找市场、少找市长,真正在市场化的举措之中找到发展的新机遇。要始终保持对政策形势的高度敏感性,敏锐捕捉变化来临的早期信号,善于从经济运行的现状中找出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走向,从纷繁复杂的宏观经济表象中找准企业运行的内在规律,真正做到思想上先人一步、行动上快人一拍,致力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是依靠市场力量成长壮大。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理应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自由搏击,这一过程中有的企业勇立潮头,也有的企业沉入海底,起起伏伏都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正常现象。政府不可能把每一个企业都托着,也不应该伸手去托任何一个企业,因为帮助了甲就意味着排斥了乙,所以从本质上而言,政府扶持是一种违反市场规则的排他性行为,最终必将损害整个市场生态,所有企业都将受损。企业发展遇到问题,政府肯定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伸出援手,但根本上还是要靠企业在市场历练中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就像人得了感冒,最好的办法是多喝喝水、跑跑步,通过强壮体魄来抵抗疾病,这一过程可能比较漫长、比较痛苦,没有打抗生素效果来得快,但也不会留下“后遗症”。这里,与大家分享两个名言:一是“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列宁语)。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最好的方式就是完全置身于市场经济大潮之中,在市场的波浪起伏中砥砺自己,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风险抵抗力,一味地靠政府扶持是十分危险的。二是“只有当大潮退去,你才知道谁在裸泳”(巴菲特语)。危机其实是一次“洗牌”过程,向来都是“危中有机”,对每个企业都是平等的。每一次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总有一批企业倒下,但也有一批企业抓住机遇实现更新更好发展,创造出更新的产品、业态甚至产业。待经济危机过后,才会知道什么样的企业真正具有持久竞争力。各位企业家一定要清醒认识这一点,一味躺在政策的摇篮里是无法长大的,要从市场中寻找归属感,减少对政府、对优惠政策的依赖性。围绕市场做创新,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技术改造、加快人才引进,不断提高装备水平、优化工艺流程,真正通过创新驱动掌握核心技术,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比如斯迪克新材料,企业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高薪聘请了留美博士研发团队,去年研发投入超过2000万元,生产的石墨导热膜、光学级保护膜等产品科技含量高,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去年公司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过七成)。围绕市场做产品,世上本就没有夕阳产业,任何行业都有赚大钱的企业。围绕市场新变化、新需求,坚持以消费导向为引领,找准产品定位、市场定位,在细化市场上下功夫,做新、做好、做精老产品、老市场,积极开拓新领域、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差别化率,赢得市场的高回报(比如秀强玻璃,大家都知道平板玻璃是严重产能过剩行业,但秀强公司去年业绩还在提升,原因就是准确把握了市场新需求,开发了高端彩晶玻璃、手机触摸屏盖板玻璃等新产品,目前彩晶玻璃产品占据了国内65%的市场份额)。围绕市场抓资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主动攀亲资本大鳄或产业巨头,让出一定股权甚至控制权,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利用好注资企业资金雄厚、实力强劲的优势,以较小的“股权存量”获得更大的“资本增量”。正确把握资产重组的内涵要义,找准合作双方利益点、需求点,以品牌为龙头、技术为核心、资本为纽带,按照市场规律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不断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三是苦练内功才能基业长青。一个企业的成长,既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也和经济发展的大潮息息相关,但这些都只是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最终决定企业命运的还是企业自身。即便在经济持续下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依然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同行业、同能级企业之间效益差异明显,根本原因就在于自身管理水平。尤其是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只有比以往更加注重创新和管理,企业才有明天,否则难以避免被淘汰的命运。在优化管理上下功夫,加快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推动企业由家族化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过渡,由粗放式管理向流程化管理转变,由偏重生产、销售管理向注重结构、技术管理转轨,让企业运行更加科学、更有效率。在挖潜增效上下功夫,牢固树立精细化意识,走节约式发展道路,通过设计上创新、工艺上改进、材料上节约等内涵性提升,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在“精打细算”中实现企业降本增利。在固本强身上下功夫,企业家是整个企业的核心,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未来。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除了具备特定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以外,还应该具有强烈学习品质,对新形势、新理念和新知识永远保持一种职业敏感和渴求,成为通晓经济、熟悉科技、了解市场的行家里手。具有改革创新品质,不断创新自己经营的理念和思路,推进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和品牌创新,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具有诚信守信品质,企业家可能是诚信最大的受益者,也可能是不讲诚信最大的受害者。作为企业诚信建设的思考者、引领者、责任者,企业家应当牢牢树立诚信的理念,以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为基础,以自己良好的言行为企业员工树立榜样,积极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企业文化,让诚信成为企业内在的精神和价值。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企业家队伍建设,围绕三年培训1000名企业家的目标,启动实施全市500强企业家固本提升、“创二代”接班培养、初创企业家青蓝成长“三个一”培训工程,帮助企业家开阔视野、提升境界,实现自身素质与企业实力的同步提高,努力打造善谋略、懂政策、会管理、重创新、讲诚信的企业家队伍。

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企业家是社会最宝贵、也是最稀缺的财富。市委、市政府将永远做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与大家同心同德、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关心企业家、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服务企业家的良好环境。针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结合我市产业发展规划,给企业家们提几点建议,希望大家做到“五投、五不投”。五投:一是投“4+4”主导产业,这是市委、市政府明确的发展方向,也是下一步政策和要素聚焦支持的重点。二是投为主导产业服务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配套等环节,这些领域既有较高的利润空间,又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三是投电子商务领域,研究开展“定制经济”,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之路,通过互联网为企业节省采购成本、扩大产品销售。四是投管理提升,如科技创新、“机械手”、多层厂房等,提高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实现降本增效。五是投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包括以PPP方式参与污染治理、垃圾处理以及生态修复等项目建设,这主要是针对一些非工业制造业企业或多元化经营企业。五不投:一是不投过剩产能行业,这类产业不仅没有市场空间,政府也不会给予支持(市场经济下正常行业都会有过剩,但过剩也有合适的范围,良性的过剩是10%—15%,即每年有10%—15%的企业发生倒闭。但只要过剩超过30%,全社会利润会归零,到了40%几乎不会有企业能盈利,所以一般把每年超过30%的企业倒闭作为产能过剩的红线。对照这一标准,在目前国家五个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中,我市涉及其中水泥和平板玻璃两个行业,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为56.8%,分别低于国家和全省水平16.9个和20.2个百分点;平板玻璃行业产能利用率为67.1%,分别低于国家和全省水平7.9个和4.4个百分点)。二是不投高耗能项目,尽管有些项目可能带来高收益,但宿迁的环境资源已经无法支撑这类项目的发展,市里也不会给予支持。三是不投不符合全市主导产业规划的项目,这类项目市里将不会给予专门扶持。四是不投劳动密集型项目,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加速消失,新上大量用工的项目已经不再适合(我国已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人口出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在全球221个国家和地区中排158名,预计10年后老龄化率将达到20%以上,人口红利将彻底消失)。五是不投一般房地产和传统商业地产项目,宿迁的住宅和商业面积已经过量,房地产暴利时代一去不复返。“五投五不投”,归根结底就是发展工业制造业要全神贯注,企业家必须专注主业、专注本业,专注自己熟悉的领域,德国、日本的企业往往都是“百年老店”,几代人只做一个企业、一个产品,但把企业和产品都做到极致,保持了国际化、全球化的持久竞争力。希望广大企业家秉持“踏实”的心态,专注于把主业做精做强,千万不能见异思迁、随风而动,一会投房地产、一会投商业连锁、一会投高效农业,不顾实际、盲目发展,最后一事无成,还毁了主业,真正优秀的企业家都是有眼光、有远见、有定力的“实干家”,八风吹不动天边月。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工业制造业的发展,致力主导产业的培育、致力营商环境的优化,全力以赴支持企业做精、做专、做强。各地、各相关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学习、提升本领,专心专注工业经济发展,把更多精力投放到发展工业制造业上。特别是在当前新常态、新形势下,要走出思维惯性、行为惯性的困境,与时俱进转变组织工业经济工作的思维理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真正成为领导工业经济的行家里手。

同志们,工业兴则全市兴,民企旺则经济强。在“三抓三促”的工作大局中,工业战线必须勇挑重担、积极作为。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快产业集聚,加速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经济再上新水平、再攀新台阶,为建设更高质量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推荐访问:会上 讲话 经济转型 在全市“三抓三促”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大会上讲话2015年2月25日

热门文章

2022全国助残日国旗下讲话稿五篇合集

2022全国助残日国旗下讲话稿五篇发布时间:2022-05-1411:11:00阅读数:22022全国助残日国旗下讲话稿五篇让他们充分地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使他们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均

2022年度大学生七一讲话心得体会范本大全七篇【优秀范文】

范文大全七篇。2021年大学生七一讲话心得体会范文大全1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所讲,2021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历,在中华民族历,都是一个十分重大而庄严的日子。100年

七一讲话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主题心得体会五篇

讲话学颂党恩跟党走主题五篇2021。 七一讲话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主题心得体会1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1日成立以来,风风雨雨间走过了100年,从开始的步履蹒跚到现在的带领中国全国人民建设民族富强团结

2022七一讲话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心得体会大全五篇

讲话学颂党恩跟党走大全五篇。 七一讲话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心得体会1在这繁花似锦的七月,我们共同的母亲—伟大的党迎来了她100周岁的华诞,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一起为我们的党祝福,贺寿!今天我们走在新世纪

2022年七一讲话心得体会范本7篇八篇

网小编为您推荐2021范文合辑八篇。七一讲话心得体会2021范文合辑1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

回首百年征程赓续时代新篇七一讲话心得

赓续时代新篇心得。回首百年征程赓续时代新篇七一讲话心得“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随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落下帷

2022年度学建党百年讲话心得感想

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下面是维湃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学建党百年心得感想。学建党百年讲话心得感想“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

在全市消安委联席会议上讲话稿(全文)

上的各部门要把火灾隐患整改作为消防监督的重点,严格落实重大火灾隐患挂牌督办制度。下面是维湃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在2022年全市消安委联席会议上的讲话稿,希望大家喜欢。这次市消安委联席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建党100周年讲话心得五篇(2022年)

100周年心得五篇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是一部增强人民信心的历史、是一部激励时代创新发展的历史。下面是维湃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建党100周年讲话心得五篇。 建党100周年讲话心得1

2021七一讲话大学生思想汇报3篇

2021七一讲话大学生思想汇报3篇2021七一讲话大学生思想汇报篇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总书

2022年建团100周年讲话个人心得体会五篇锦集

建团100周年讲话个人心得体会五篇锦集发布时间:2022-05-1109:11:53阅读数:0建团100周年讲话个人心得体会五篇锦集在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道路上,年轻一代是主要的战斗力,年轻一代更是建

副总裁在公司系统党支部书记论坛上讲话稿【完整版】

在2022年公司系统论坛上的在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跨地域支部、组织生活不达标、党费不按月收缴、党员组织关系不及时转接、下面是维湃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副总裁在2022年公司系统党支部书记论坛上